全球热推荐:高校专业设置改革的四个关键
陈志文/文 日前,教育部会同发改委等五部委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设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成效。此次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显然是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形势下,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全面改革的第一步。要真正做好学科专业设置的优化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资料图】
第一,要做好学科专业设置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全面回到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个轨道上来。
这次学科专业设置改革,出发点就是高校如何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强调“四个面向”。在我看来,最本质的要求有两点:一是面向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二是面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迅速变革的新技术新产业,为其提供合格的劳动者。
中国高等教育在近20年的发展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不能否认,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1999年的大扩招,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规模扩张时期,高校总量从1000所增长至目前的2760所。一方面招生人数在快速增长,另一方面高校纷纷走向综合定位,什么学科专业都敢办、都能办;高校之间学科设置区别不大,甚至出现“千校一面”的情形。
高校似乎忘记了真实的社会需求。在目前13个大类的招生中,管理与艺术类招生人数分别位居第二、第三。为什么?开办成本低、收费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开办成本低,管理等人文社科专业遍地开花;因为收费高,招生上高校还有较大自主权,艺术专业也遍地开花。一些行业院校也开办播音主持等艺术专业,比如某农业211高校就有4个艺术专业。显然,高校设置专业时并没有真正面对社会需求,而是陷入了学校自循环的小圈子,本质上有点接近于“卖文凭”。
十余年来,高校理工科专业占比明显下滑,这也是不合理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根本还是社会需求问题,但高校也难辞其咎,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要做好学科专业设置改革,高校需要准确定位。
此次《改革方案》提出“一校一案”,不搞一刀切,就是要求学校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这也是本次学科专业设置改革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2760所普通高校,各自定位不同。在此次学科专业设置改革上,每一个学校都需要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优势是什么?责任是什么?
“双一流”启动后,很多高校都制定了争全国一流甚至世界一流的奋斗目标。但遗憾的是,我们不需要那么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也不可能有。大多数高校都需要踏踏实实地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面向新产业、新业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同时,大量高校从属于地方,也需要立足当地的产业结构,在服务好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实现自己的发展,而不是好高骛远。远离当地产业发展的高等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然,这一切最后都要立足于自身优势,厘清在快速变革的社会发展中,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擅长干什么。
第三,学科专业设置只是一个开始,最后还要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而不是只停留在专业名字的变动上。这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改革。
日前一些人士质疑“工科理科化”,本质就是培养模式出现了问题。在工科学习中,孩子们连动手的机会都没有,这不是学科专业设置上的问题,而是人才培养脱离了行业实际与需要。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学科专业设置改革只改学科专业的名字,用“新瓶”装“旧酒”,实际上还是在老路上狂奔。
第四,我们也要警惕一些盲目赶时髦的学科专业设置,不能社会上什么热就设置什么,罔顾科学性与自身定位。
比如,人工智能很重要,但坦率地讲,这不是所有普通高校都有能力设置的专业。另外,一些社会上流行的概念,有时候只是一个市场噱头,缺乏基本的科学体系,无法支撑起一个学科专业。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必须脚踏实地,立足科学,立足自身。
(作者系教育在线总编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