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投资角度看企业成长的逻辑
本文刊登在《东方航空》杂志5月刊,五一期间坐东航,读《投资人的逻辑》、《股权投资术》。
创业企业能够不断成长,除了源于团队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互补性之外,商业模式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研发应用、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从已经成长起来的产业龙头看来,对于企业风险投资 (Corporate VentureCapital),企业的战略投资部门(或全资子公司对企业的判断会更加精准,代入感和针对性会更强,更倾向于选择与自身主业所处的细分行业有足够强协同的企业,完成资本介入
(资料图片)
每一家企业的成长过程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企业会把所有的研发投入、产品设计和生产变成销售额、利润额,使经营性现金流保持充沛。然而,大多数企业的人员增长、市场扩张、销售额增加、利润上升是有配合上的延时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靠自有资金去完成上述匹配,那么效率和效益都不能达到最佳状态。
投资时机的拿捏要有分寸,这也影响了谈判时桌前双方的“讨价还价”,如果产业投资人能在业务赋能上给企业落地创造价值,那么在估值和投资额度上将有比财务投资人更大的谈判空间通过产业赋能和估值的压低,能给产业投资人带来更高的安全边际,投资团队的退出成绩单也会更加光鲜亮丽。
例如高端制造行业的产业基金。发现一个与主业有协同的创业公司,投资基金会先对团队研发能力进行判断,把实验室的产品拿出来,用本部大量的研发人员和销售人员对产品进行论证,如果觉得前景可观,那么可以提前锁定被投公司的估值价格,投资协议和合作协议也同步推进签署,真正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
基金公司和上市公司等产业集团的双 GP 产业基金同样适用上述逻辑,基金公司利用金融专业能力做出投资判断,产业集团作为行业顾问对产业本身进行判断,后续通过被上市公司等产业集团并购的形式退出,或者以独立 IPO的形式退出产业方的理解深度不但为基金公司的投资加持还为自己未来并购扩张埋下了伏笔,进一步为上市后的市值管理提供了足够大的储备项目库。
创业企业如果从伊始就能得到产业领军者在公司治理结构、技术人才指导、供应链无缝对接市场研究指引等方面的帮助,在后期又能通过花了大价钱组成的销售网络售出产品,那就能够让前期的投入迅速变现,从“输血”变成“造而”逐渐自成一格。投资的产业方不但可以利用冗余资源实现边际效用最大化,还能在资本市场上斩获较好的长期投资收益,也可以丰富已有的产品体系,使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更上一个台阶。在创业者与产业投资方不产生未来被并购与独立上市的分歧时,双方始终会保持平衡状态,互利共赢。
END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