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快讯 >详情

环球信息:健康科普|说说足跟痛

快讯 来源 :大河网 2023-05-30 12:00:06

俗话说,人老先老腿。足跟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许多人认为这不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实则不然。因为足跟足底是人体负重的关键部位,足跟疼痛会给病人带来明显的不适和活动的不便。

足跟痛的表现与病因

同样是足跟疼痛,但发病的原因却不尽相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跟骨骨刺,比较常见,就是发生在足跟底部的骨质增生。从X光片子上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增生的骨赘,基本上都是从足跟跟骨的底部偏前的位置向前方生长,而这个位置正是跖腱膜在跟骨的附着点。

跖腱膜从足跟底部的前方延续至足前掌的跖趾关节处,形成了足纵弓的弓弦部分。在我们行走、跑跳的过程中,跖腱膜反复受到牵拉,尤其是跟骨附着点处承受的牵拉应力最大,甚至有时候还会造成损伤,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牵拉性的骨赘。而骨赘形成后,与周围的其它软组织无法相互适应,就刺激造成疼痛。

跖腱膜的损伤和炎症,会直接造成一些人的疼痛。也有因跟骨内压较高而出现的疼痛,以及因跟骨下滑囊炎造成的疼痛。

以上是发生在足跟底部的疼痛,大多属于中老年人退化性疾病。另外,还有发生在跟骨后方的疼痛,主要的病因包括跟腱炎、跟骨粗隆骨骺炎、跟骨后滑囊炎。这些情况,主要发病人群为青少年,常因运动损伤导致。

足跟底部的跟痛症,根据症状我们可以自行做出一些初步诊断。早晨下地疼痛较为严重,活动后可以缓解的,大多是骨质增生。越走越痛的,则有可能是跖腱膜损伤或跖腱膜炎。受力后疼痛加重,局部肿胀、压痛明显的,考虑跟骨下滑囊炎。足跟部胀痛、跳痛,不负重疼痛,甚至夜间疼痛影响睡眠的,要考虑跟骨内高压症。在辅助检查方面,跟骨骨刺普通X光可以发现,滑囊炎和跖腱膜炎B超可以诊断,跟骨内高压症则需要磁共振检查来发现造成高压的骨水肿表现。

中医认为,足跟疼痛的病因主要包括肝肾亏虚,肾阳不足,肾阴不足,中气下陷,瘀血阻络几种类型。

以上证型具有不同的表现,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判断。肝肾亏虚会伴有腰膝酸软无力,视物昏花;肾阳虚则比较怕冷,精神萎靡不振;肾阴虚则睡眠不佳,甚或手心足心发热,心烦;中气下陷则倦怠乏力,稍作剧烈活动就会上气不接下气,常常打呵欠;瘀血阻络则疼痛较为剧烈,刺痛较为明显。

足跟痛的治疗

足跟痛的治疗包括中医的整体调理和局部治疗。

整体调理,辨证为肝肾亏虚的可以服用健步虎潜丸,肾阳虚的服用右归丸或桂附地黄丸,肾阴虚的服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中气不足的服用补中益气丸,瘀血阻络的服用木瓜丸。当然,请中医望舌把脉,辨证施治,会更加精准。

局部治疗,可以采用小针刀、银质针等中医疗法,也可以采用冲击波治疗或注射疗法。采用注射疗法的常会用到类固醇激素,应避免反复大剂量使用,预防肌腱断裂的发生。

足跟痛的自我治疗

这里介绍主要是一些应用在局部,简便易行的方法。

穴位按揉。常用的穴位包括内踝尖上方四横指的三阴交穴,内踝尖和足跟之间的照海穴,足弓最高处的然谷穴,足前掌凹陷处的涌泉穴。盘腿而坐,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即可。

足底按摩。拿一根鸡蛋粗细的圆木棒,把其放在足下,前后反复滚动,每天一次15分钟左右。

药物外用。中药川芎打粉,装入小布袋垫于足下,或缝在鞋垫的足跟部位,每周更换一次。

中药外洗。晒干后的凤仙草全草熬水泡洗,或凤眼草熬水泡洗,效果都比较好。这两味听起来很仙的中药,其实极为常见。凤仙草是指甲草,凤眼草是臭椿的果实。(李武强 三门峡武强中医院院长、主任中医师)

标签:

精彩放送

返回顶部